近日,有关养老金的讨论再度升温。
7月10日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一则通知,更是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此。
通知指出,自2025年1月1日起,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整体上调2%。
这一消息,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,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养老金制度的广泛关注。
一、调整原则:定额、挂钩与倾斜
此次养老金调整,继续沿用了以往的三项原则:定额调整、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。
对于这三项原则,或许有读者感到陌生,不妨听我细细道来。
定额调整,我们不妨称之为“阳光普照奖”。顾名思义,就是给所有退休人员定一个统一的增长金额,无论你之前养老金多少,都涨一样多。这种做法,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,确保每一位退休人员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。挂钩调整,则更像是“多缴多得奖”。这一原则,主要是与退休人员的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挂钩。简单来说,你交的时间越长,之前交的钱越多,养老金上调的幅度就会越大。这种设计,旨在激励大家在工作期间多缴费,以便退休后能享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。而适当倾斜,则是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特别关怀。比如高龄老人、艰苦边远地区的老人等,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,因此在养老金调整时,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倾斜。这种做法,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尊重。
二、政策效果:差距的拉与缩
那么,这三项原则在实际操作中,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?我们不妨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。
王大爷,75岁,工龄30年,现在一个月拿3000块的养老金。根据这次调整政策,他大概能涨多少钱呢?我们来算一笔账。假设“阳光普照奖”是50块,工龄每年给3块(30年就是90块),养老金水平挂钩涨20块,再加上他是高龄老人,“特别关怀奖”再拿20块。总共是180块。对于王大爷来说,这180块的涨幅,相当于他原来养老金的6%,远比那2%的平均涨幅高得多。
再看李阿姨,67岁,工龄25年,现在一个月拿9000块的养老金。她能涨多少呢?50块(阳光普照)+ 75块(工龄挂钩)+ 40块(养老金水平挂钩)= 165块。对于李阿姨来说,这165块的涨幅,只相当于她原来养老金的1.83%,反而还不到2%的平均涨幅。
通过这个对比,我们可以看出,养老金调整政策的设计,其实是在试图往回拉一拉差距。对于那些养老金水平较低、生活较为困难的退休人员,政策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照顾。而对于那些养老金水平已经较高的退休人员,涨幅则相对有限。
三、涨幅变化:经济的影响
虽然养老金调整政策的设计初衷是好的,但近年来涨幅的变化,却不得不让我们正视现实的经济压力。
想当年,2015年之前,养老金的涨幅都是10%。那时候,经济飞速发展,大河有水小河满,养老金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然而,到了2019年,涨幅已经降到了5%。而今年,更是只剩下了2%。
这一变化,其实并不难理解。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,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受到了限制。而养老金支出却是一个刚性需求,每年都需要按时足额发放。因此,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,养老金的涨幅自然也会受到影响。
四、人口结构:未来的挑战
然而,养老金涨幅的下降,只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。更为严峻的是,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
62年以后,我国迎来了一波大的中式婴儿潮。从62年的2464万,一直到75年的2108万,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。
这意味着,从2022年开始,每年都会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退休。
而每年去世的退休人员,大概只有1000万左右。也就是说,每年中国的退休人口新增是1000万,这一趋势将持续10年以上。
当然,这个老龄化的加速度在未来会慢慢降低。
但这并不是因为退休的人少了,而是因为去世的人变多了。当人口负增长达到顶峰时,老龄化的加速度也就触顶了。但这也意味着,我们即将抵达深度老龄化的高原。
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人口最多的年龄段在46~59岁之间,有约3.5亿人。这相当于未来15年内,将有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人员步入老年人行列。而同时期,每年进入劳动力行列的人口却要减少约100万。
人口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双重困境,这一增一减之间,将给养老金的余额带来极大的压力。尽管官方一再表示,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。
但长远来看,这一压力仍然不容忽视。
五、养老金制度:三轨制的困境
除了人口结构的问题外,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——三轨制。
所谓三轨制,就是指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分为机关事业单位的、企业的、城乡居民的三个圈子。这次涨2%的,是前两个合并后的“城镇职工”圈子。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,则远低于这个标准。
根据2024年的数据,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平均水平只有222元每个月。
这在今天的城市里,几乎可以说是杯水车薪。买几斤米、几斤肉或许还行,但要想靠这点钱维持生活,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总有人会说,这很“合理”啊。农民没交社保,凭什么拿钱?企业职工当初没按最高标准交,拿得少怪谁?这话听着好像有道理,但经不起细想。
别忘了,咱们国家能有今天的工业化成就,靠的是什么?
——是长达几十年的“工农剪刀差”。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及过
工农剪刀差:解释农民为啥“越种越亏”?
简单来说就是农民用自己种出来的粮食,以低廉的价格,默默支撑了整个国家的起步。
直到2006年,农业税才取消。他们不是不想交社保,是以前那个规则就没带他们玩。现在,我们是不是该回报他们?
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的社保和就业支出从2018年的约2.7万亿元,增至2023年的约3.9万亿元。五年间增加了约1.2万亿元。其中,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增加了6400亿元。这意味着,那大约10%的体制内群体,拿走了财政补贴的大头,甚至超过了一半。
这种做法,显然有失公平。养老金制度的设计,应该遵循公平、公正的原则。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、企业还是城乡居民,都应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和保障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六、结语:填坑,还是推人?
面对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,我们不能回避、不能拖延。
老龄化这个深坑,我们每个人都得往下跳,亲手去填。但问题是,我们是大家手拉手一起跳下去,齐心协力把坑填上?还是眼睁睁看着一部分人,被无情地推下去,给另一部分人当垫脚石?
——这,才是问题的根本。
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。只有大家齐心协力、共同奋斗,才能克服当前的困难和挑战,实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关联阅读:
工农剪刀差:解释农民为啥“越种越亏”?
那些反对提高农民养老金的人?良心何在?
农村宅基地禁令背后:是为了守护你的最后退路
晟红网-云南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链接-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